井陉传统村落——沙窑村
| 招商动态 |1970-01-01
燕赵风俗聚古村 石头文化传久远
河北省井陉县沙窑村位于井陉县西北55华里,海拔1080米的大台垴山下,现居人口495人,170户。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,背靠风景秀丽大台山、尖脖山,东依雄伟蜿蜒铁龙山,四面环山,地势南北走向,形成一沟两岸两塄四面坡,南山千亩油松,东坡百亩翠柏,春夏碧坡千顷,深秋南山、西山满山黄栌、千棵柿树,万山红遍。
沙窑村历史悠久,相传宋元就有人居住,并建有寺院,元末明初井陉是古战场,元军火烧太行山,寺院被毁,原有寺院遗存二株古槐,其中一株枯死,仅存一株八百龄古槐存证。
明成化年间,贾庄村贫民崔氏迁此立庄,以姓氏起名为崔家庄,后因村中有三个沙石坎,故以改名为沙窑村,后续有李氏、郑氏、王氏、左氏、栾氏、何氏、沈氏、刘氏、郭氏迁来,十姓同居,以刨坡修地为生,繁衍生息,历代传承,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。
一、古楼留存古韵,古树见证历史
大清绪年间,因村房小,财力有限,一直没有戏楼,光绪五年间偶有人卖此地,本村人欲成此功,尚只有石窑两二眼,地基一所,光绪十三年间,公议修作官房三间,光绪十八年起戏台一座,至三十一年春,村众勇跃跃起戏楼,当年动工,据传,村从正愁买不起大梁事难成功,偶遇贾庄村拆除南戏楼扩建,两匹大梁多少村想习,我村能过崔氏是贾庄村原籍村民关系购得,旧时十里梅南沟又不通,公路,全是河沟羊肠小道,当时是组织村民青壮百余人,从十八里外的贾庄村人工抬回沙窑村,古戏楼为单脊双坡瓦顶,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告成。
村中原有古树10株,其中大槐树6株,岭南一株600龄,文革被伐,西岭王世泰门前一株300龄,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枯死被伐。
南院门前一株800龄古槐,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枯死被伐,五道爷庙前一株公鸡头树500龄文革中被伐;北场左六羊门前一株300龄古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伐;左选门前一株300龄古槐五十年代被伐;大石坡左栓栓门下一株500龄古楸建国初被伐;东台儿、左连明门下一株500龄的古榆建国初被伐;现仅存北院前一株800龄古槐,枝繁叶茂,巍然屹立,树围3.55米,树冠直径20米,树高35米,基部土质结构为子母石红沙土结构。古才树一株,树龄在600龄以上,树围2.38米,树冠直径13米,树高10米,基部土质结构为红沙土土质结构。百年以上的柿子树200多株,楸树100多株。这一棵棵古树的成长与消亡,无不讲述着古老村落的悠久历史。
二、民俗积载厚德,非物传承文明
1、丝弦
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,前身是《老君爷会》,五十年代正式组建丝弦剧团,团长崔德忠和左明德,曾请当泉吴庭选、吴考清,无极团小生王秀英、获鹿丝弦剧团刘三黑、韩志芬,第二任团长左思亮、左六阳还请过市丝弦剧团青吉、付翠芝、王振金、李志和、李兰英等教师,传统剧目煤山金铃计、反云南、铡徐孟、对花枪、白罗山、空印盒等近20场,每排练一场就在本村亮相,每年正月、三月、秋后、十月,少则四天,多则8天,并应邀到平山白龙池、盂县北里沟、井陉、石佛、大理岩、葛丹、栾庄、菩萨崖、大王庙、矿区、横西、天户、刘赵村等村演出。
2、晋剧
民国初年,为了走会老班主左连明联合八家俗称八大股,成立“轎会”,又称“全神爷会”(沙窑村晋剧团前身),第一任教师请的是常坪村栾考堂、栾风,打的剧目是:秦琼司母、战北院;第二任教师请的是常坪栾金堂,打的剧目是:打金枝、明月楼、牧羊圈、宋公明杀楼、芦花、伍子胥走边。三十年代初,办晋剧团,由于请的教师土,文武场初学,演的水平低,老百姓给轎会编了顺口溜:
“会珍的镲两扇瓢,白狗马锣敲不着;三三鼓板瞎喝摇,捆柱的喇叭吹不响;顺顺的胡胡瞎格磨;三三红不能听,他奶不听他爹听,东来旦不能看,他爹不看他奶看。”
后来,由于努力勤学苦练,功夫不负有心人,到三十年代后期,沙窑村晋剧团受现矿区贾庄镇特邀到贾庄村演出“打金枝”、三哭殿、东来旦、三三红受到了满堂喝彩,往台上扔香烟糖果,贾庄镇的观众说“山沟里土玩意还是真不错”。
解放后五十年代,剧团要发展教师土的不行,得请山西省洋教师,第三任教师请的是山西省从正规剧团退下来的女教师任玉珍,广招晋剧团第三代演出,并破格吸收三名女演员,当时叫(坤角),两名青衣,一名小旦,一炮打红,打的剧目是:算粮、明公断、万花船、六月雪、大报仇、莲花案、五义图、假金牌,受邀到大理岩、秀水、桃林坪、大落水、大王庙、仇家窑、出六里、东王舍等村演出。
六十年代文革期间,沙窑村丝弦、晋剧两团合并,试演样板戏红灯记、沙家浜、杜鹃山,时任团长郑元林、左义、左文文。
七十年代后期,晋剧团成为村办晋剧团,支部村委投资五万余元,新置行头,布置招收晋剧团第四代演员,三套女须生个个能唱,老生老旦也十分出色,请山西寿阳县剧团须生李锦萍当教师,打的剧目是:薛刚反唐、三关点帅、明公断、四郎探母、金麒麟、天波楼、紫荆案、空城计、小宴杀宮等,曾两次受邀赴山西盂县、大回沟、西贾庄、黑贾庄、阳坡、平山下口、牛尿泉、又道沟,县内小作、大王庙、梅家庄、仇家寨、辛庄、西葛丹、矿区、涧底、西沟、西王舍、北寨、小峪,还受邀井陉县秋季物资流大会演出,演出两场专场,成为邑内北部山区晋剧精英,沙窑晋剧团达到最鼎盛时期。由此可见,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,沙窑村100余户不足500口人,不仅是古石头村。这样小的村,仅有四个花会、两个武会、两个剧团,在井陉县是绝无仅有的,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古文化村。
3、武会
沙窑村分南北两个武会,同时起源于民初,南武会请的是山西省武教师以拳路擅长,第一任会主是左通,第二任会主是王德玉,第三任会主是左喜英。北武会请的是平山封城武教师,第一任会主是左堂,第二任会主是左永福,第三任是崔香柱,以枪法见长。两个武会兴盛于四五十年代,全村人口800多人,两个武会备练冬三月,正月走会,你追我赶,相互竞争,特点是南拳北枪。南武会拳打的是步伐稳定、刚劲有力,北武会长枪使的是龙飞凤舞、出神入画。四十年代,赴井陉古城汇演,得过一等奖。正月赵庄岭二十五庙会是护驾社火,大雪天赤膊上阵,每年正月十六是本村庙会,正月十三踩街,每个武会下场就是两个钟头
4、柳树精看媳妇
说的是上古千年柳树成精,变成人形后到人间祸害民间小媳妇,只要看到谁家的媳妇长的俊秀、好看就上前追赶、调戏,八仙之一的李洞滨奉玉帝法旨掌剑执法,阴拦,斩妖之事。演员只有三人——李洞滨、柳树精、小媳妇“牡丹”,沙窑村“柳树精看媳妇”花会起源于明代,一直延传至今。每年正月里在各村进行走会表演进行村联谊会;也是正月二十五赵庄岭火神爷庙会的钦点上会节目。
四个文会轮番上场,演到深夜。
三、传统全神庙会,丰富文化生活
沙窑村从古到今就有一桩传统庙会——正月十六全神爷庙会。正月十四踩街,相当于现在的彩排。组织所有文武会演员沿街行走表演,按正月十六参演顺序,文会在前,武会在后。顺序依次为:丝弦、晋剧、钉缸、柳树精看媳妇,老娘送闺女、社火。正月十五“绑火杆”,一般在大队驻处横洞前绑三根杆。吃过饭后,男女老少,都自带工具(剪子、镰、钳子、炮线丝等)去绑杆。分工较为明确,女的剪花糊旗抽绣求,男的绑大架、编炮排、插炮、连火线、插旗。晚上要派人看“火杆”。正月十六,村喇叭放戏,叫人早起,早七点开始过会走街,有敲锣的,打鼓的,扛旗的,抬轿的,唱戏的耍社火的排一条长龙游走在这古老的街巷。
四、石头艺术遍地,风景名胜入境
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,这里是桃、山杏、柿子、鸭梨之乡,曾经有村东垴后坡杏树坡,南丈阳坡的杏树坡、麻地南洼的杏树滩,大板石沟因杏树多而起名的南北杏树沟,阳春三月到处是白茫茫、红艳艳一片,夏日里杏树坡下遮天蔽日,秋天是果实飘香,村内有上千株百年树龄的梨树,满山遍野数千株大小柿子树,百年树龄的不下500株,驴骡马牛羊成群。五六十年代曾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林牧先进党支部、红旗村。沙窑村虽地处深山,交通闭塞,文化落后,历史上清末只出过一名秀才,解放后出过十数名大中专毕业生,两名硕士研究生,但这里山川秀丽、民风淳朴、善良耿直、勤劳能干、热情好客,有石墩、石凳、石街、石巷、石阁,更有百米大石坡,随着时代发展,社会进步,井陉、矿区、城关等牛驴骡马已不复存在,但在这里仍有牛马驴骡,犁,耧,锄,耙,滚盖,辘轳、扇车、石磨石碾等农具及生活用具,真可谓“栏台石屋、太行民博”。
五、招商引资开发,缔造人间胜境
本沙窑村经历了500余年的历史,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民俗文化,旧村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,缺乏专业规划管理,新的建设正在逐步破坏传统风貌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山里山处,生活环境差距拉大。尤其是近二十年内由于这里居住深山交通不便,文化落后、子女成家、上学就业各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,距井陉矿区较发达地区较近,于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动,纷纷外迁,沙窑人口急速下降,由原来的1000多人下降到不足500人,大多数老屋年久失修,甚至被折毁,古风古貌得到严重的破坏,一直以来沙窑村房屋均属个人所有,所有的房屋均处于自由维护状态,维修拆建由各家自主安排。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,部分老屋已经损毁、老化,有的甚至已经坍塌,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,古村落、古民居要加已维护,现任支部村委十分重视,成立了古村落古民居保护领导小组。届支部村委会在二O一一年招商陕西省晋中市王发强义士,开发大台山旅游区,投资一百余万元开通上山四米多宽、上下山通道五千多米,但由于此人资金乏力,开发步伐止步不前,效果不佳,望持有雄资义士合资开发,缔造出人间胜境。
井陉文联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